三七
别名:
田三七、金不换、旱三七、滇七、参三七、田七等。
概述:
三七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,四十种大宗大药材品种之一,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应用历史,在国内外久负盛名,三七自古就有"止血神药"的美称。
三七为我国名贵常用中药材,有400多年的应用历史,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。
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[ Panax notoginseng (Burk.)F.H.Chen]的干燥根。为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1990年版收载。一般起挖不留种的三七,经加工,商品称为"春七";起挖采种后的三七,经加工,商品称"冬七"。
三七载于明代《本草纲目》,云:"味微甘而苦,颇似人参之味,'金不换',凡杖朴伤损,瘀血淋漓者,随即嚼烂,罨之即止,青肿者即消散,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,云有奇功"。清·《本草从新》就更加推崇它的药效,称"三七根,止血之神药也,无论上、中、下之血,凡有外越者,一味独用亦效,加入补血补气药中则更神。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,补药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"。清·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载有:"人参补气第一,三七补血第一,味同而功亦等,故称人参三七,为药品中之最珍贵者。……按人参三七,出右江土司边境,……彼土人市入中国,辄以颗之大小定价。……价与辽参等"。说明三七是一种很名贵的药材。《玉楸药解》记载:"和营止血,通脉行瘀,行瘀血而敛新血。凡产后、经期、跌打、痈肿,一切瘀血皆破;凡吐血、崩漏、刀伤、箭伤,一切新血皆止"。清·《植物名实图考》载:"盖皆种生,非野卉也。……土司利之,亦勤栽培"。1758年《开化府志》(开化即今文山旧称)载:"开化三七,在市出售,畅销全国"。在清代不仅由野生变为人工栽培,而且已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畅销商品。
产地分布:
三七主要分布于云南、广西。广东、四川、湖南、贵州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北、浙江亦有少量引种。云南、广西种植历史悠久,产量大,质量好,称"地道药材"。主产于云南文山、砚山、马关、广南、西畴、麻栗坡、富宁、邱北£»广西靖西、德保、凌云、那坡。1960年后云南泸西、个旧、蒙自、建水、屏边、安宁£»广西凤山、乐业、田林、融水。龙胜、贵县亦有种植,但产量不大。
原植物形态特征:
多年生草本植物。主根肉质,单生或簇生,类圆形或圆锥形,长约2-6厘米,直径1-4厘米,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;茎高30-60厘米,近圆柱形,光滑无毛,绿色或带紫色;叶掌状复叶,1年生植株仅1片复叶,2年生复叶2-3片,3年生复叶3-6片,轮生于茎顶。小叶3-7片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,边缘有锯齿,两面脉上有刚毛;伞形花序单个顶生,花轴由茎顶轮生叶处的中央抽出,直立,长15-30厘米(有短轴和长轴之分),花小,多数,每个花序有小花80-180朵,两性,淡黄绿色;果实核果浆果状,近肾形,长约6-9厘米,嫩时绿色,成熟时红色,1-2粒种子;种子近球形,白色,质硬。
供应60头三七,三七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