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一阶段外贸市场不景气,农民工出现回乡潮。最近,沿海一些地区因为外贸出口逐渐复苏,用工人数不断增加,导致农民工短缺现象又在局部出现。
经济波动导致劳务市场波动原本很正常,但是,长期以来由于企业用工数量变数大,导致大量劳动力南来北往盲目流动,由此还引发不少问题,如交通运力紧张、一些技术劳动力技能浪费等。
民工荒不断出现,与两个因素有关,一是企业扩张,新企业增多,直接需要新生劳动力;二是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,企业需要不同技能的工人,导致适用对路的劳动力不足。此外,更值得注意的是,一些地方在产业规划中,并没有对劳动力市场同步考虑,使得大量用工过分短期化,一些企业追求低成本劳动力,不愿对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,导致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自发状态。一会儿是农民工找工作“慌”,一会儿又是农民工紧缺,如此反复。
在本次金融危机之前,“民工荒”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扩张,企业用工需求增多,但此次出现的民工荒却与以往有些不同。据报道,从沿海撤出的农民工回流到内地后,很多人搭上了国家开发中西部地区的“快车”,找到了工作,不愿意再回流到沿海地区,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梯级效应已经出现。
由此可见,对于“民工荒”问题需要更新观念。一些管理部门和企业长期把这部分劳动力视为“短工”,而非纳入劳动力市场范畴,暴露了劳动力市场发展中的不足,劳动力的流动有很强的比较效益,哪里收益高就往哪里流动,但是,成熟的劳动力市场,除去价格优势,应当能够对劳动者进行技能培训,提升劳动者素质,增强发展后劲,从而进行科学调节,避免裁员和招工过于短期化。
在这个问题上企业应改变观念,政府管理部门也应该有所作为,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,完善劳动力市场,把短工变成成熟的“蓝领技工”,以减少劳动力多时“溢水”,少时过度“饥渴”的弊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