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9月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之后,业界先是痛定思痛数月,接着进入2009年乳业恢复年。还没有到年底,有关方面就开始发布一系列数字,证明"乳业全面恢复"。
读了《乳业时报》的这篇来自"秃力亥"奶牛小区的记者调查,让人深思。整个乳业用一年的时间就恢复了,恢复的是什么?是企业的加工能力,是市场的消费能力,但乳业的基础---奶农的养殖能力是否恢复了?养殖积极性是否恢复了?"秃力亥"给了我们答案。一个当初雄心勃勃"众人拾柴"建起来的奶牛养殖小区,10年过去了,它没有成为奶农的"银行",相反,"养殖户处在了'养牛'还是'卖牛'的两难境地"。也许,乳业市场的恢复不包括奶农养殖能力的恢复,或者说,"秃力亥"是个特例。但这也恰好证明,目前大乳企大力兴建自有牧场以及通过一些"新的经营模式"而形成的潜在的"去奶农化"的趋势已经浮出了水面。奶农对乳业的发展已经无关紧要了。
其实,这才是最令人担心的。我们的乳企进口了外国设备,也进口了外国的经营理念,就是"全产业链"。这种理念绝对没有错,而且是现代农业的方向,但它也许是用在了错误的地点和时间上。也就是说,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,农业部提出,2010年要千方百计确保农民收入增长6%。大企业把牧场建在了农民的土地上,使这片土地上的增收与农民毫不相干,而他们又没有别的增收渠道,特别是农产品"优势区域"。让农民在他的土地上经营他的传统产业而实现增收,对于农民来说,这是任何人也不能剥夺的权利。
现在的"秃力亥"应该说是心灰意冷。因为,他们在与企业对话中没有任何话语权,虽然成立了协会,但"团结就是力量"这句名言在他们这儿不灵,奶的质量再好也没有"力量"。10年了,也没有给自己争来应有的奶价,谁还有心情养牛?养牛没有养出荣誉与自豪,反被失落与无助越捆越紧。争取了10年,人家不理,你能不感到灰头土脸吗?这样的心态是怎么形成的?政府不是一直很支持很扶持吗?奶农也很疑惑,所以"两难"。
2009年10月,呼和浩特市委、市政府出台了《关于建设优质奶源基地的决定》,措施七条,但关于企农利益机制的问题没有明确规定,只是要求"优质优价"。"优质优价"应该是鼓励奶农生产的旗帜,现在怎么就成了产业群体间利益博弈的斗牛布?顶没顶着都一样。因此,问题就转上了圈圈,来回"顶"。一年来,在"恢复"的同时,奶源大战、价格大战老戏重演。虽然一系列法规标准或新推出或重修订,让奶农好不翘首以待,但它对生产和市场的规范作用不知为何那么无力。疮疤还没好,个别企业竟然又卖起了三聚氰胺超标奶粉。
一年的恢复,也许乳品产量和销量恢复了,但是产业秩序并没有恢复,对此,切不可掉以轻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