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农行上市路演向机构投资者推介过程中,其“三农”业务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。“三农”业务到底是农行的一个包袱还是一个亮点,这需要人们理智地去观察和分析。
如同农业银行的名字一样,农行从诞生那天起就与“三农”事业密切相关。不过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发展的滞后以及国有银行非商业化经营,农村金融业务成为各家银行质量较弱的部分。
根据中央最后确定的原则,面向“三农”成为农行股改的首要法则。它为农行股改奠定了一个基调,同时也给农行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,即如何把握好“三农”业务和商业化经营的平衡点。
中央要求农行股改首先要面向“三农”,一方面说明农村金融需要农行这样的大型银行;另一方面也表明现阶段的“三农”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它也为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。从这个角度看,农行所拥有的遍布全国的经营网络就是一大优势。目前农行拥有23624家境内机构,覆盖全国所有城市和99.5%的县级行政区,这是任何一家大型商业银行所无法比拟的。利用好这些优势,就有可能为农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。
考虑到金融机构经营“三农”业务曾经出现的大量坏账,农行要做好服务“三农”,必须在经营机制、经营理念、经营方法上有所突破。为此,农行近年来作出了不懈的努力,探索出一条大型商业银行服务“三农”的新路径。
从2007年10月开始,农行以深化信贷制度改革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、完善风险管理、拓宽“三农”金融服务渠道为重点,开展了面向“三农”金融服务试点工作。在8个省(区、市)的123个县开展服务“三农”试点工作基础上,逐步在全行范围内推开。
与此同时,农行成立了三农金融部,将位于县域地区的2048个县支行和22个二级分行营业部纳入三农金融部进行管理。为探索三农金融部的有效运行机制,他们选择了8家一级分行先期进行三农金融业务的事业部制改革试点。
尽管事业部制改革尚需更长时间的检验,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“三农”金融业务差异化的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形成:
——在信贷管理方面,农行制定了“三农”和县域信贷业务政策指引,建立了有别于城市业务的信贷政策、制度和流程,构建了三农金融部信贷业务授权管理体系和信贷审批机制。
——在资源配置方面,农行对三农金融部单独下达经济资本计划、业务综合经营计划、业务费用和固定资产计划。
——在绩效考核方面,农行建立对三农金融部的综合绩效考核体系。三农金融部内部建立差异化的考核评价体系,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分配、管理层业绩考核挂钩。
——在风险管理方面,农行在全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框架下,对“三农”金融业务实行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措施。
根据农行发布的招股意向书,截至2009年12月31日,“三农”金融业务资产占全行的36.4%,负债占全行的37.7%;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43.4%,高于全行贷款增速9.9个百分点。“三农”金融业务的资产回报率达到0.62%,不良贷款率为3.69%,拨备覆盖率为98.26%,成本收入比为50.47%。“三农”金融业务的存贷利差在2008年、2009年分别较全行高55个基点、29个基点。从这些数据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事业部制改革给农行带来的可喜变化。
显然,在我国发展迅速的广大县域地区,农行是最重要的金融服务提供商和领导者。基于县域地区市场领先地位、大型商业银行中最多的营业网点等优势,农行将在经济结构转型、有利的国家政策以及城镇化进程中显著受益,从而为农行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。这是一个包袱还是亮点,人们会作出自己的判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