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口不过60万、耕地不过100万亩的河南省鄢陵县,在既无矿产资源,又无资本优势的情况下,依托传统,硬是闯出了一条“依靠花木产业,推动县域经济发展”的特色之路。如今,她成为中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基地,有“中国花木第一县”的美誉,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显现,产业发展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。鄢陵花木产业的快速崛起令人好奇,“鄢陵花木模式”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模式呢?如今,她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什么新的提高?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?日前,笔者走进鄢陵,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索。
花木,开启特色之门
鄢陵花木栽培始于唐、兴于宋、盛于明清,素有“鄢陵蜡梅冠天下”和“花都”、“花县”之称。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,鄢陵发挥传统优势,把花木作为主导优势产业来培育,特别是近几年,鄢陵锁定花木,持续而为,出台各项政策从多方面支持花木产业发展,强力推动花木产业做大做强。
科技化支撑。组建了“河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,成立珙桐、蜡梅等6个研发中心,先后承担了2个国家“863”计划项目、十多个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,完成了蜡梅、樱花、红叶石楠等40个品种的组培技术研究和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。
企业化运作。引导本地花木种植大户组建花木企业,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批花木企业。目前,全县有各类花木企业790多家。
集约化经营。规划建设了15万亩的现代名优花木科技园区,通过土地流转,吸引大型花木公司进入。目前,园区已落户企业182家,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。
目前,全县形成了绿化苗木、鲜花切花、盆景盆花、草皮草毯四大系列2300多个品种,年销售额48亿元,花木核心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.26万多元。
花木产业已成为鄢陵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农村繁荣的“铁杆庄稼”。
生态,奠定特色之路
60万亩花木面积,在一马平川的中原地带营造了一片难得的平原林海,形成了鄢陵独有的小气候:蓝天、白云、碧水、绿地交相辉映,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以上,地下矿泉水中偏硅酸、锶等元素含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……依托花木背景和生态平台,鄢陵建成了许昌唯一的国家4A级景区中原花木博览园和中原地区最大的花园式露天温泉度假区,成为“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”、“国家级生态示范区”、“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”和“中国长寿之乡”。
连续在鄢陵召开的十二届中原花博会更使鄢陵花木名声远扬,特别是自今年开始将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定名为“中国·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”。在其辐射带动下,鄢陵每年承接各类会议活动200多场次,由“花海”变成了“会海”。2011年,全县共接待游客358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.5亿元。
鄢陵花木产业实力与日俱增,花木面积占全省花木面积的37.7%,占全国总面积的5.5%;先后制定了12项花木产品标准和16项花木生产技术规程,其中,有3项花木产品标准被确定为省级标准;全县790多家花木企业中,国家一级资质园林企业有2家,国家二、三级资质园林企业有40多家。“以花木改善生态、以生态承载旅游、以旅游激活三产”,鄢陵的特色产业模式越来越清晰。
集群,提升特色之变
今年1月8日,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要“实施农业产业集群培育工程”,抓好鄢陵花木产业集群等3个试点。这无疑为鄢陵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。
鄢陵县委、县政府结合当地花卉苗木发展现状,出台了鄢陵花木产业集群规划,初步规划为主产区、核心区和辐射区。主产区规划耕地面积55万亩,做好标准化苗木生产基地、花卉和资材加工基地建设;核心区纳入主产区内,以15万亩名优花木园区为基础,建设盆景(盆花)造型树生产长廊、蜡梅产业园、国家5A级生态旅游观光区、鲜花切花设施生产基地等;辐射区将充分发挥核心区和主产区的品牌优势和辐射作用,尽力在主产区外围扩大花木产业面积。
鄢陵县林业局局长张文科告诉笔者,围绕产业集群建设,该县在夯实第一产业,开展苗木标准化生产、鲜花切花生产的基础上,开拓第二产业,以发展园林绿化工程、花卉精深加工、板材加工、花木营销及物流体系为主线,同时壮大第三产业,主要集中在信息网络与电子商务建设、生态旅游业发展、花木营销及物流体系建设。
省委常委、副省长刘满仓对鄢陵花木产业发展寄予厚望:“鄢陵花木已有了好的气势和好的态势,完全有条件做大做强,做成在海内外都响当当的品牌。”
鄢陵县县长王志宏踌躇满志:“通过建立鄢陵花木发展短期和长期规划,鄢陵花木产业前景令人瞩目。”
鄢陵规划到2015年,全县计划种植花木面积达65万亩,扩大优势产品、调整花木产业结构,尤其是鲜花、切花的生产面积。到2020年,全县花木种植面积将达70万亩,培育、开发新品种15个至20个,集群年总销售额突破150亿元。
鄢陵县委书记袁宝根认为:“鄢陵花木产业集群的规划、建设和发展,将对鄢陵县花木产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。”(康运东,王耀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