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海南豇豆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,农业小生产和现代大市场的矛盾进一步凸显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丽朴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“菜篮子”。她说,要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,应该把推动农产品品牌化作为主要抓手。
高丽朴告诉记者,据她了解,被检测出问题的豇豆只占海南豇豆总产量的极小一部分;但自从海南豇豆事件发生之后,海南的豇豆大量滞销,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了海南豇豆不能吃、甚至豇豆不能吃的恐慌心理。
“大量的豇豆卖不出去,不仅是当地农民收入受到很大影响,而且是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土地、水、化肥、劳动力等资源。”高丽朴代表表示,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化。
“消费者没有选择的空间,只知道是一个产地的豇豆检测出了问题,结果导致这一个省的豇豆都被一棍子打倒;如果豇豆产品形成了多个品牌,那么消费者就有了选择的余地,一个品牌的豇豆出了问题,其他的品牌仍然可以放心吃。”高丽朴说。
她告诉记者,农产品质量安全是“种”出来的,不是检测出来的。检测只是市场监管手段,不能作为保证农产品安全的主要手段。因此,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在于抓“源头”。
但是,当前正在建立的农产品生产追溯系统,可能追溯到一个地区之后就没法再往上追了,“农民千家万户分散种植,每家每户的肥料农药用量都有差别,收购商在田间地头收购,谁能分清一起装载运输的蔬菜,究竟是那一家种植的呢?”
当前我国许多地区还是以这种农业小生产模式为主,日益难以满足现代大市场的需求。对此,高丽朴表示,实行农产品品牌化是一个很好的解决矛盾的方法。
她说,这就要求农户联合起来,走农民合作组织的道路,最后形成企业,做成品牌。在这种情况下,农产品安全监管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对企业的监管上,由企业负责各家各户的生产情况,如果哪一个品牌的农产品出现问题,可以迅速追溯到企业,再追溯到生产者,督促改进问题。
“如果由企业统一指导,统一生产,也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,从而保证质量安全。”高丽朴建议,国家有关部门下大力气研究,就如何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,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瓜果蔬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