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枯草为唇形目唇形科植物。一般是在夏季采取半干燥果穗入药,但在台湾市场多见全草使用。在一般凉茶铺都有卖夏枯草饮料。主要生长于疏林、荒山、田埂及路旁,花期4-6月,果期7-10月。
中医传承
名家论述
①朱震亨:《本草》言夏枯草大治瘰疬散结气。
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,而不言及。
观其退寒热,虚者可使,若实者以行散之药佐之。
外以艾灸,亦渐取效。
②《纲目》:黎居士《易简方》,夏枯草治目疼,用沙糖水浸一夜用,取其能解内热,缓肝火也。楼全善云,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,神效,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,亦神效。
盖目珠连目本,肝系也,属厥阴之经。
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,夜与寒亦阴故也。
夏枯禀纯阳之气,补厥阴血脉,故治此如神,以阳治阴也。
③《本草通玄》:夏枯草,补养厥阴血脉,又能疏通结气。
目痛、瘰疬皆系肝症,故建神功。
然久用亦防伤胃,与参、术同行,方可久服无弊。
④《本草求真》:夏枯草,辛苦微寒。
按书所论治功,多言散结解热,能愈一切瘰疬湿痹,目珠夜痛等症,似得以寒清热之义矣。
何书又言气禀纯阳,及补肝血,得毋自相矛盾平?讵知气虽寒而味则辛,凡结得辛则散,其气虽寒犹温,故云能以补血也。
是以一切热郁肝经等证,得此治无不效,以其得藉解散之功耳。
若属内火,治不宜用。
⑤《重庆堂随笔》:夏枯草,微辛而甘,故散结之中,兼有和阳养阴之功,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,其性可见矣。
陈久者其味尤甘,入药为胜。
⑥《本草正义》:夏枯草之性,《本经》本言苦辛,并无寒字,孙氏问经堂本可证。
而自《千金》以后,皆加一寒字于辛字之下,然此草夏至自枯,故得此名。
丹溪谓其禀纯阳之气,得阴气而即死,观其主瘰疬,破症散结,脚肿湿痹,皆以宣通泄化见长,必具有温和之气,方能消释坚凝,疏通窒滞,不当有寒凉之作用。
石顽《逢原》改为苦辛温,自有至理,苦能泄降,辛能疏化,温能流通,善于宣泄肝胆木火之郁窒,而顺利气血之运行。
凡凝痰结气,风寒痹着,皆其专职。